手机  
密码      忘记密码?
  注册


   

肖像油画 人物油画 动物油画 风景油画 花卉油画 装饰油画 抽象油画 工艺设计

   

  
色彩心理学在绘画和设计中的应用指南
来源:中华当代美术家协会高等教育教材 | 作者:aiyouhuawang | 发布时间: 2021-04-08 | 1665 次浏览 | 分享到:

     在绘画和设计中,色彩具有最丰富的情感表征,最能直接影响观者的心理和情感。掌握色彩的心理现象和情感联想对于更好的使用色彩这一表现要素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色彩的表情与象征

       色彩的表情是指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所得出的对色彩的一致印象,这是色彩具有表达情绪和情感的特性。色彩的表情具有共通性,因为人们所处的自然环境是一样的。

 


      红色是强有力的颜色,可以表达出热情、奔放、积极、热烈、活力等表情。它具有双重象征意义:一方面他令人联想到火焰,是代表光明、希望、热情的颜色;另一方面,它又让人联想到血,具有警示、危险、暴力、战争等方面的暗示。在我国,红色自古就很受推崇和青睐,代表着赞美、喜庆、高贵等含义,是非常积极、非常受喜爱的颜色。到了近代,由于中国革命文化的影响,红色就具有了政治象征意义。但在西方,红色更倾向于危险、暴力的特征。
     橙色是最温暖的颜色,有红、黄二色调和而成,所以既有红色的热情,又有黄色的明快,常表现出活泼、欢喜、热闹、快乐、满足、幸福的情绪。东西方的象征意义比较接近,都有欢喜、活力、温暖的意味,另外也常用于美食美味的特有色。
     黄色是亮度最高的颜色,代表希望、幸福、愉快、年轻、欢乐等含义。黄色也具有双重象征性:一方面它是太阳的颜色,象征着光明与希望;另一方面,由于它的明度较高,比较醒目,常被用在警示标志上,所以又有危险、注意和不安的象征。在我国黄色为历代帝王专用色,所以是权力和财富的象征。在西方由于受宗教文化的影响,黄色被赋予了背叛与邪恶的象征意义。
     绿色是最常见的自然的颜色,具有清静、田园、优雅、自然、舒畅、安闲等表情。绿色是大自然的颜色,所以象征着生命、希望、和平、安全。绿色又有利于人们缓解视觉疲劳,所以普遍用于通行、安全等标识。
     蓝色也是自然中大面积出现的颜色,是天和海的颜色,具有沉静、理智、平和、冷淡、科学、怡神等意味。也具有希望、和平的象征。在我国常见和常用的蓝色是类似青花瓷器和蓝印花布上的一种颜色,即深青色显得更加深沉、宁静、含蓄、悠久。
     紫色是明度最低的颜色。常含有神秘、宁静、幽雅、高贵,沉着、孤傲等意味。紫色,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曾经都是贵族专用色,所以都是高贵、权威的象征。
    是无色系的颜色,但也具有丰富的表情和象征意义。其中灰色的表情比较平凡、温和、无个性而被动,却可以随着不同配色而表现出雅致、时髦、土气、孤独等不同意味。黑色和白色都是个性鲜明的颜色,他们都可以表现出虚幻与无限、死亡与悲哀的意味,但白色象征纯洁、神圣、光明;而黑色象征地狱、罪恶、黑暗、冷酷。
    色彩的心理通感联想
      色彩在使用时,对明度、纯度、色相等属性的不同处理会带给人们一些共通的心理感受,称为色彩的通感,如色彩的冷暖感就是色彩通感的一种。

1.色彩的膨胀感与收缩感

       是指某种形状被赋予色彩后,看上去会比原形面积大或者小的错觉。一般而言,色彩的膨胀感和收缩感首先有色彩的冷暖决定,暖色有膨胀感,冷色有收缩感。色彩的膨缩感还会受到明度的影响,明度高的颜色有膨胀感,明度低的有收缩感。
      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利用色彩膨缩感的例子,比如大家都知道穿深色衣服容易显瘦,尤其是黑色。在家具装修中利用好颜色的膨缩感就可以使房间显得更加宽敞明亮,例如在空间比较狭窄的室内,使用冷色的家具就会显得剩余的空间大一些。

2.色彩的前进感与后退感

      处于同样平面上的物体使用了不同的颜色,就会产生前凸后凹的空间之分。进退感和膨缩感是一致的,即暖色有前进感,冷色有后退感。而纯度高的暖色,比起加了白而纯度低的暖色更有前进感,所以纯度高有前进感,纯度低有后退感。
     色彩的前进感在平面宣传上起着很突出的作用。如广告牌,用红、橙、黄等高纯度的暖色会感觉更加醒目。国外曾经做过统计,蓝色是发生交通事故比较高的车身颜色,其原因之一,是蓝色有后退感,看起来比实际距离远,所以容易因为掌握不好车距而发生追尾事故。在室内装修上淡蓝色的天花板和墙壁,使空间显得更加宽敞。

3.色彩的轻重感和软硬感

    色彩的轻重感和软硬感主要受明度的影响,明度高的颜色感觉轻并且软,明度低的颜色感觉重,并且硬,此外色彩的软硬感还受纯度的影响,纯度太高或者纯度太低的颜色都感觉相对较硬,而中纯度的颜色感觉相对较软。色彩的
轻重感和软硬感在产品设计和包装设计中都有很好的体现,为男性设计的产品,一般都用重感或硬感的颜色,而为女性设计的产品和包装一般用轻感和软感的颜色。

4.色彩的华丽感与朴素感

     不同的色彩或色彩搭配会产生华丽与朴素的不同感受。这主要受纯度的影响。纯度高的颜色色感强,更加绚丽,显得华丽感强,反之纯度低的颜色就显得朴素。明度高的颜色,比起明度低的颜色更容易引起视觉的注意,所以相对来说,明度低的颜色就显得更为朴素。此外,从对比方面而言,对比度高的配色,感觉更加强烈夺目,所以比起对比度低的配色华丽感更强。

5.色彩的明快感与忧郁感

      决定色彩明快感与忧郁感的主要因素是明度和纯度,色相和对比度,反而不是那么重要了。虽然在色相环上黄色要比蓝色感觉明快一些,但如果降低黄色的明度,它就显得更为忧郁了。所以还是明度高纯度高的颜色更加明快,而暗淡浑浊的低明度、低纯度颜色更为忧郁。

6.色彩的积极感与消极感

      色彩的积极感与消极感的决定因素除明度和纯度外,冷暖也是一个重要方面,即暖色更为积极,冷色相对消极;亮色感觉积极,暗色感觉消极;鲜艳的颜色更有积极感,灰浊的颜色消极感更强。 
       色彩的华丽与朴素、明快与忧郁、积极与消极容易引起人们的情感联想,所以要根据主题、目的和场合来选择与应用。比如医院与商业环境、沙滩派对与慈善公益的用色,就有华丽与朴素之分;书籍封面、唱片封面就有明快与忧郁、积极与消极之分。

色彩的听觉
联想和味觉联想

1.色彩的听觉联想
      康定斯基具有一种特殊的能力,他能够“听见”色彩,如同我们用眼睛看见色彩一样,他曾说过“强烈的黄色给人的感觉,就像尖锐的小号的音色,浅蓝色的感觉像长笛,深蓝色随着浓度的增加,就像低音提琴”。音乐大师德彪西也曾经通过交响乐曲《大海》来表现晨曦、日出、中午天空的色彩变幻。 

     虽然绝大多数人并不具有这种能力,不能敏锐地感受到色彩的音色,但我们依然可以通过音乐元素的视觉化,通过色彩的组织搭配来表现音乐的旋律感和节奏感。比如音乐的旋律有轻快、低柔、高亢、平缓之分,而色彩也可以通过色相、明度、纯度来表达出明快、低沉、热烈、平和的韵律感,并且色彩的色调、对比等方面都可以进一步渲染出音乐的曲调、意境,而且通过形和色的反复与变化,也可以表现出音乐的节奏感。

2.色彩的味觉联想

    色彩会引发人的味觉感应,这也是现代色彩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如果不借助于视觉的感知和判断,我们对食物的味觉感知会迟钝许多。我们对色彩的味觉联感主要是由食物的色彩和味觉经验得出的。例如,柠檬和未成熟的果子都是酸的,那么,我们看到柠檬黄、黄绿这样的颜色时就会有酸的味觉联想,咖啡茶叶都是苦的,那么褐色、黑色就会让人感觉有苦味。食品的包装设计必须要用到色彩的味觉联想。

     由于不同地区的饮食习惯和食物结构不同,同样的色彩引起的味觉联想也会有所差别。比如红色在多食辣椒的地区有辣味的联想,而在少食辣椒的地区则有甜味的联想。

色彩的地域性差别
色彩的表情、象征、通感和联想,以及对色彩的好恶都会因地域的不同而存在差异,这称为色彩的地域性差别。他主要受地理环境、文化习俗和宗教背景的影响。

    1.地理环境的影响

    由于世界各地的人所处位置的光照不同以及生活的自然环境不同,形成了不同地区的人对不同颜色的偏爱。例如赤道附近的人喜欢明度和纯度较高的暖色,因为这里离太阳较近,特殊的日照角度,使得这里的阳光多呈红色、橙色、黄色;而北欧的俄罗斯北部地区离太阳较远,又常处于空气潮湿、云层较厚的天气中,所以当地人更习惯并喜欢低纯度的颜色。再有,希腊位于地中海沿岸,自然风景以湛蓝的大海和蔚蓝的天空为主色,所以他们都用白色的外墙和蓝色的屋顶来与之搭配,并且白色反射率高,更能抵挡日晒。

    2.文化习俗和宗教背景


     除了地理环境的影响,人们受文化习俗的影响,以及宗教背景的影响也很大。比如在中国古代,黄色是皇帝的专用色,是权力和高贵的象征,以致今天的中国人都仍然喜爱黄色。在佛教国家,由于黄色被视为“释迦圣佛”之色,是地位最高的颜色,所以也代表了高贵,深受人们喜爱。
      每个国家由于文化习俗和宗教的因素,都会有自己喜爱的颜色和忌讳的颜色,我们看一下各个国家的国旗基本就可以对每个国家的颜色喜好有所了解,但蓝色在全世界都是普遍受欢迎的颜色,是稳重、安全、理性的象征,因此有很多国际性企业都会选蓝色作为标志色。


                                                                                                                                                                                                              编辑:爱油画网   参考:高等教育教材